食品加工行业的温湿度监控设备应该如何校准?
食品加工行业的温湿度监控设备应该如何校准?
食品加工行业温湿度监控设备的校准方法与规范
在食品加工行业,温湿度监控设备的精准度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与安全。校准作为确保设备测量可靠性的关键环节,需遵循科学流程与行业标准,以下从校准周期、校准方法、关键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说明:
一、校准周期:根据设备类型与场景制定
温湿度监控设备的校准周期需结合设备使用频率、环境恶劣程度及行业法规要求确定,避免因校准滞后导致数据失真:
日常监控设备(如车间温湿度计、冷藏库记录仪):建议每6个月校准1次。这类设备长期暴露在高湿、多尘的加工环境中,传感器易受污染或老化,频繁校准可确保数据稳定性。
关键工序设备(如发酵箱、无菌灌装区的温湿度传感器):需每3个月校准1次。其测量精度直接影响产品品质(如发酵湿度偏差可能导致面包口感过硬),缩短周期可降低质量风险。
冷链运输设备(如冷藏车记录仪、集装箱温湿度仪):每次长途运输前需进行校准,或每3个月结合维护同步校准。运输过程中振动、温度剧烈波动可能导致传感器漂移,校准可避免因数据错误造成的食材变质纠纷。
首次使用或维修后设备:必须进行校准,确认其性能符合标准后才能投入生产。
二、校准方法:按设备类型选择合适方案
1、实验室校准:高精度场景的首选
适用于对精度要求极高的设备(如Fluke963系列记录仪、无菌车间传感器),需依托专业计量机构或企业内部校准实验室完成:
准备标准源:使用经国家计量院认证的标准温湿度发生器,其精度需至少为被校准设备的3-5倍(例如校准±0.5℃精度的传感器,标准源精度应≥±0.1℃)。
多点校准法:在设备测量范围内选取3-5个关键点(如冷藏库的0℃、4℃,高温杀菌区的80℃、121℃),依次将标准源稳定在目标温湿度值,待被校准设备读数稳定后记录偏差。
数据对比与修正:若设备支持参数调整(如部分记录仪可通过软件校准),需将偏差修正至允许范围(食品行业通常要求温度±0.5℃、湿度±3%RH);若为不可调设备(如指针式温湿度计),则需张贴修正值标签,或直接更换。
2、现场比对校准:便捷性与实用性兼顾
适用于车间环境温湿度计、冷藏展示柜等设备,可通过与标准设备比对完成校准:
标准设备选择:采用经实验室校准合格的便携式温湿度仪(如Fluke971温湿度计)作为比对基准,确保其在使用前已预热30分钟以上,避免环境温差影响读数。
同步测量操作:将被校准设备与标准设备放置在同一环境(如车间角落、冷藏库中部),保持传感器间距≤30cm,且远离热源、出风口等干扰源。连续记录3组数据(每组间隔5分钟),计算平均偏差。
判定标准:若平均偏差超出设备标注精度(如某温湿度计标称±1℃,实际偏差达±1.5℃),需停止使用并送修,合格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。
3、特殊设备校准:针对性处理复杂场景
嵌入式传感器(如发酵箱内置温湿度探头):需在设备运行状态下校准,避免拆卸后安装位置变化导致的误差。可通过在设备内部放置标准源,或用标准探头贴近嵌入式传感器进行比对。
无线传输设备(如冷链运输记录仪):校准需同时验证“测量精度”与“数据传输准确性”。先按实验室方法校准传感器,再通过模拟运输环境(如-18℃冷冻库)测试数据上传的完整性,确保终端显示值与传感器实测值一致。
三、校准记录与文档管理:符合合规性要求
食品加工行业受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》(GB14881)监管,校准记录需长期留存以备追溯:
校准报告内容:需包含设备名称、型号、编号、校准日期、标准设备信息、各校准点偏差、修正值、校准人员签名等,明确判定设备“合格”“限用”或“不合格”。
电子数据存档:对联网型设备(如Fluke963系列),需将校准数据同步上传至企业质量管理系统,与生产批次、设备使用记录关联,实现“温湿度数据-校准记录-产品追溯”的全链条可查。
偏差处理记录:若校准发现设备超差,需记录偏差原因(如传感器受潮、电路老化)、处理措施(维修、更换)及验证结果,确保不合格设备未用于关键工序。
四、校准注意事项:细节决定可靠性
环境预处理:校准前需将设备与标准源置于同一环境中平衡2小时以上(如从冷藏库取出的记录仪需在室温下放置,避免温差导致的测量偏差)。
传感器保护:清洁传感器表面(如去除粉尘、油污),避免污染影响温湿度感知(尤其在高湿加工环境中,传感器结露可能导致湿度测量偏高)。
法规适配:校准流程需符合ISO17025实验室认可标准及食品行业特殊要求(如欧盟FSSC22000认证中对温湿度设备校准的追溯性规定),确保校准结果被监管机构认可。
通过科学校准,食品加工企业可确保温湿度监控数据真实有效,为原料存储、生产加工、成品仓储等环节提供可靠依据,从源头降低因温湿度失控导致的产品变质、微生物超标等风险,最终实现食品安全与品质的双重保障。
文章来源于温度校验仪
文章来源于温度校验仪